根据《关于2018-201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推荐工作的通知》(农学(人评)发[2018]6号)有关规定,现将我校赵爱春老师参与申报2018-2019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予以公示,公示期限为5个工作日(2019.2.27-2019.3.4),在公示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若对推荐项目有异议,请于3月4日前以书面形式送交科技处成果专利办。异议应当签署真实姓名或加盖单位公章,并注明联系方式,否则不予受理。
联系人:张莲
联系电话:68252314
二O一九年二月二十七日
附件:西南大学参与申报2018-2019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
2018-2019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拟推荐项目
成果名称 | 食药用桑、蚕资源挖掘与高值化加工新技术开发 |
完成单位 |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2.江苏科技大学;3.西南大学;4.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5.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6.广州白云山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7.广东宝桑园健康食品有限公司;8.广东汇香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成都世煌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0.广东真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要完成人员 | 1.廖森泰;2.邹宇晓;3.赵爱春;4.桂仲争;5.梁贵秋;6.刘凡;7.穆利霞;8.姚江雄;9.赵园园;10.刘军;11.肖阳;12.龚丽;13.庄沛锐;14.沈维治;15.王辉;16.施英;17.胡腾根;18.刘子放;19.颜泽勤;20.张映学 |
成果起始年限 | 200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 |
申报成果类别 | 科研类成果 |
项目内容简介 | 我国是种桑养蚕大国,蚕茧、生丝的产量及贸易额均占全球总量的80%。但传统桑蚕产业经营模式单一,易受国际生丝价格波动影响,经济效益不稳定。上世纪90年代中期项目组意识到要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挖掘桑蚕资源在种桑养蚕以外的食、药用价值,发展其精深加工利用。为此,本成果针对当时桑蚕资源食药用功能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不明、专用原料与高效加工利用技术缺乏等问题,围绕原料活性成分与功效评价、精深加工技术及新产品创制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与创新,取得多项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突破。 1、系统鉴评我国代表性桑、蚕资源的食药用价值并构建了数据库,筛选出营养活性成分含量高且加工特性好的专用桑品种和蚕品种共9个。系统评价我国华东、华南、西南、新疆及西藏地区代表性的蚕、桑品种的营养成分、生物活性及其物质基础,发现新疆药桑和西藏野生桑突出的食药用价值,构建了桑蚕资源食药用加工基础数据库;依据桑蚕资源的食用、药用加工的特定要求,分别建立涵盖功能成分、加工特性和农艺/经济性状等参数的食药用品种指标体系及数学评价模型。筛选出营养活性成分含量高且加工特性好的3个蚕品种(粤蚕6号、菁松×皓月、两广二号)和6个桑品种 (抗青10号、粤桑69号、桂桑优12、嘉陵16号、湖桑32号、新疆药桑)为加工专用品种,为桑蚕资源食药用加工奠定了原料基础。探明桑蚕资源黄酮、γ-氨基丁酸、花青素和甾醇等功能成分的关键合成基因及通路,为建立优质桑蚕药食用产品精准质控体系奠定了基础。 2、探明蚕、桑资源抗病毒、降血糖和降血脂等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揭示其作用机制。结合体内外活性评价方法,由桑叶中分离鉴定出抗病毒活性单体 Kuwanon X并揭示其通过干预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吸附和穿入环节的活性机制;探明桑叶生物碱和多糖通过促进糖酵解和肝糖元合成,降低小肠葡萄糖生成速率等多条途径调节机体的糖稳态的机制;确证新疆药桑椹中3种花青素和5种黄酮醇通过下调炎症细胞因子iNOS、COX2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发挥抗炎活性的机制;明确蚕蛹油α-亚麻酸和甾醇通过改善胆固醇代谢和提高抗氧化能力实现脂质代谢调节的作用机制。 3、创新蚕桑资源功能成分的高效、稳态化加工新技术,解决营养、功能成分损失及品质劣变等技术难题,创制保健食品和风味食品配料等新产品。发明了高抗病毒活性的夏桑菊有效成分提取技术,提升了传统中药“夏桑菊颗粒”的质量标准和水平;发明基于叶绿素和黄酮减损的桑叶菜加工技术(叶绿素和黄酮分别较对照提高53%和81%),创建基于二次发酵与高温提香的高品质桑叶茶加工技术(异味明显脱除,黄酮较对照提高230%),创制脱水桑叶菜、桑叶乌龙茶等多个高品质桑树食用新产品及配套加工设备;建立超临界CO2萃取联合生物酶法精制的蚕蛹油绿色加工技术(与传统有机溶剂提取和碱法精制技术相比,甾醇和磷脂保留率分别提高55%和82%),创制蚕蛹油保健食品新产品1个;集成定向酶解-膜超滤及美拉德生香、脂质体纳米包埋技术,发明风味浓郁醇厚、烤肉香气渗延感持久且具有抗氧化和降低钠盐用量的蚕蛹味肽关键制备技术,并建立其在肉脯、肉松等休闲食品中的配套应用技术体系(与味精相比,呈现显著的醇后味、食盐用量降低20-30%、货架期延长40%);建立基于微生物发酵的蚕蛹生物脱臭除敏技术体系,有效解决蚕蛹原料的不良风味和蛋白致敏的问题,创制营养、风味品质优良的蚕蛹蛋白粉等新产品。 项目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4件、保健食品批文1项、国家药品再注册批件2个,制定国家标准2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论文120篇(其中SCI收录29篇)。成果在20多个省市的企业推广新增销售额81.47亿元,新增利润8.33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