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技术协会 > 科学家精神 > 正文
西南大学刘兆吉教授——美育心理学的创建者
发布时间:2023-06-15 11:47:31   作者:李进、赵伶俐   审核:李雪梅 编辑:张瑞淼   浏览次数:

编者按:当前,学校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中国科协学风传承行动的支持下,学校科协推出《学风传承 讲述西南大学科学家故事》栏目,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树立典范楷模,宣传科研榜样,讲好学校科学家故事,涵养优良作风学风,敬请关注。

       

       刘兆吉教授(1913-2001),山东青州人,中共党员。我国著名现代心理学家、文艺心理学家、美育心理学创始人。先后担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省心理学会理事长,重庆市心理学会理事长等职务。

我国最具权威性的大型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有三卷均收入了关于他的条目。一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将刘兆吉先生作为12位中国心理学家人物之一收入条目,称他为“中国现代心理学家”;二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将他首创提出并撰写的“美育心理”概作为重要条目收入;三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专著条目卷收录了他在1938年实地采编的民间歌谣集《西南采风录》(1946年,商务印书馆由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闻一多亲自作序)。

刘兆吉先生一生学术造诣深厚,著述颇丰,主编和撰写了《美育心理学》《美育心理研究》《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纲要》《文艺心理与美育心理》等20余种著作,在《心理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为他人著作撰写序跋40余篇。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重要奖项。他是我国有影响的老一代心理学家,为我国心理学的早期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他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独立采风编辑出版的《西南采风录》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建的美育心理学,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里;不仅在今天,而且对未来人类心理学事业的崭新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一、中国教育史上的“长征”硕果:《西南采风录》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到长沙,组成国立临时大学,随着战事严峻,再次南迁昆明,建立西南联合大学。刘兆吉参加了由部分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步行团”以徒步的方式进行“远征”,以此向全世界昭告中国教育界的“抗日宣言”,也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著名的“长征”。近期江苏卫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再现了西南联大这段历史。

江苏卫视热播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中刘兆吉采风镜头

参加步行团的11位学生辅导教师,以南开大学秘书长、教授黄钰生为主席,其余成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闻一多、教员许维遹(yu)、助教李嘉言,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李继侗、助教吴征镒、毛应斗、郭海峰,清华大学地学教授袁复礼,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曾昭抡等。老师们与学生同行同住,极大鼓舞和感动了青年学生。

湘黔滇步行团的教师辅导团部分教师合影,中间下蹲者为闻一多

按照临时大学校方对学生“多习民情,考察风土”的要求,旅行团成立了包括摄影组、地质组、采购组在内的各小组。刘兆吉报名参加了民间歌谣组,并被任命为组长。刘兆吉从小喜欢民谣,热爱文艺,这次深入西南腹地的步行机会绝佳,为此,刘兆吉还邀请闻一多作为歌谣采风的指导老师,闻一多亦欣然答应。

然而采风并非易事。为了弄清楚四五句短歌,得花上许多时间和气力,这就需要额外早出晚归。步行开始后,同学们个个累得东倒西歪,已无心思去采风。另外,还经常遭到群众的拒绝。当地人不知道旅行团是干什么的,采集民歌作何用,加上学生们穿的都是黄军装,农民以为是军人,老远就躲他们,态度很生硬。没走几天,这个采风组就名存实亡、形同虚设了,只有刘兆吉一个人坚持了下来。一来他是组长,不能跑;二来他请闻一多当指导老师,闻一多答应了,如果大家都不干,这件事情就黄了,对不起闻先生。开弓没有回头箭,刘兆吉硬是持之以恒,直到结束。

在行军中,旅行团一早一晚开两顿饭。刘兆吉为了采集歌谣,往往比别人晚到宿营地。他的老师黄钰生回忆道:“一路上,我是个常川的落伍者。太阳已西……好几次我在中途遇到刘君,和老老少少的人们,在一起谈话——一边谈一边写。这样健步的刘君时常被我赶上。”有时刘兆吉饿得饥肠辘辘,头昏眼花。后来他发现,每天早饭开过后,行军锅里尚有一层锅巴,于是就悄悄揭下一大块,卷起来塞进茶缸,饿了就撕一块吃,特别管饱。

除了早出晚归,多跑路,还有言语不通的问题。很多民歌,都是村妇野老以土话吟咏,听着悦耳,但他们不识字,刘兆吉记录时便无从下笔,也只能根据自身理解一边交谈一边记录。南方多阴雨天气,了不耽误采风记录,刘兆吉将油纸伞做成伞架固定在身上,以腾出手来记录。为了拉近与乡民的距离,他还拿出了治疗疟疾的药品帮百姓治病,被当地百姓误认为是“军医”。也有不少山民得知这个大学生是专门来采集山歌民谣的,即惊讶又高兴:惊讶的是竟然有外地的文化人专门到穷乡僻壤来采集歌谣;高兴的是有人对他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歌谣感兴趣。于是很爽快地将自己知道的歌谣吟诵给刘兆吉听。

采百花成蜜,汇涓流成海。功夫不负有心人,在68天步行3500里的征程中,刘兆吉在湘黔滇西南边陲向当地乡民采集原生态民间歌谣两千多首,精心选编了情歌、儿童歌谣、抗日歌谣、采茶歌、民怨、杂类六类七百余篇编成此书。1946年,本书首次出版前,朱自清、闻一多、黄珏生等在序言中对刘兆吉高度肯定。曾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杰出散文家、诗人,清华中文系教授朱自清在序言中说:“他这样辛辛苦苦地搜索、记录、分辨,又几番地校正,几番地整理,才成了这本小书。他这才真是采风呢。他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做采风的工作,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朱自清先生为刘兆吉的《西南采风录》作序手迹            

曾任学校“湘黔滇步行团”指导教师、诗人、文学家、教育家闻一多谈到,“……徒步西来,沿途分门别类收集了不少材料。其中歌谣一部分,共计二千多首,是刘君兆吉一个人独力采集的。他这种毅力实在令人敬佩。我惭愧对这部分材料在采集工作上,毫未尽力,但事后却对它发生了极大兴趣。”

闻一多先生为刘兆吉的《西南采风录》作序手迹

在西南大学校史之夜第三季《先生之风》的舞台上,刘兆吉先生的儿子刘重来教授将二位大家做序的手稿复印件赠送给学校校史馆。江苏卫视热播剧《战火中的青春》也讲述了刘兆吉先生的采风之旅和成立西南联大第一个学生文学社团—南湖诗社的故事。《西南采风录》出版后,联大师生争相传阅,誉为“现代诗三百”。民歌是乡土社会审美文化的重要载体,可怡情养性,教化道德,彰显民族文化,本书的出版也就播下了刘兆吉美育心理学研究的种子。

刘重来教授捐赠朱自清、闻一多给父亲书稿的序言手稿

《西南采风录》(1946年商务印书馆发行)封面

西南联大第一个文学社团—南湖诗社,右一为刘兆吉,著名诗人穆旦(原名查良铮)也是诗社成员之一

 二、心系家国,积极投身教育事业

1939年7月,刘兆吉先任重庆南开中学教导处职员,教授语文、历史,再任教务主任、教导主任。1945年8月,抗战胜利结束,刘兆吉被任命为山东省政府教育厅督学,但由于张伯苓先生、喻传鉴先生再三挽留,刘兆吉没有回山东任职,仍留在南开中学从事教学与行政工作。1949年重庆即将解放,白色恐怖日甚,国民党特务到南开中学抓捕进步师生数人,刘兆吉时任教务主任,他和副校长喻传鉴一起,与特务据理力争,并一同具结担保,使师生幸免于难。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刘兆吉立即奉张伯苓校长之命,将校产一一登记造册,并到重庆军管会,将南开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全部献给国家。

1946年8月,受四川教育学院院长柴有恒、教育系主任陈剑恒聘请,刘兆吉担任教育系副教授,讲授《发展心理学》等课程。从此以后,他发挥专业优势,传道授业,著书立说,在心理学领域大展鸿图,如鱼得水。

1950年7月,刘兆吉应重庆大学之聘,任教育系副教授,讲授《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后因院系调整,重庆大学教育系并入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

1952年,刘兆吉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教师进修班学习苏联心理学,并参与编写《普通心理学》,之后一直在西南师范大学从事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文科主任。

除了给本科生、研究生授课外,刘兆吉还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课题在内的许多课题研究任务,成果丰硕。他是《心理学报》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还是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他从教六十年,学生遍布海内外,桃李满天下。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尊师爱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耐心解答,循循善诱。他严于律己却宽以待人。出众的才华,渊博的知识,辉煌的业绩,使刘兆吉受到同事、同学们的一致称颂,享有崇高威望。

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开创美育心理学

   刘兆吉先生远在中小学时代便对文艺感兴趣,大学读书时对文艺心理学和美育产生兴趣。1935年朱光潜到南开大学演讲,介绍其新著《文艺心理学》,激发了刘兆吉先生创建文艺心理学新体系的热情,力求将其拓展为“文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四合一”。尽管因为抗战,他的文艺心理学研究中断了,但文艺心理学和美育心理学的种子已深深种下。

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刘兆吉先生除了专业课程还选修了大量的文学课程,创办南湖诗社,练习写诗歌、散文、短篇小说和话剧,并在多家报刊发表,积极为研究文艺心理学练基本功。毕业后在南开中学教授语文,在大学教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持之以恒地为研究文艺心理学做准备。

1962年极左思潮开始泛滥,心理学被批判,美育从国家教育方针中被抹去,积累的大量文献书籍被抄走。在这样不利的外部环境中,刘兆吉先生创建文艺心理学的希望之火深深埋在死灰底层,也未熄灭。

国家拨乱反正后,刘兆吉先生作为大西南唯一代表参加了仅有23位代表的全国心理学学科规划座谈会。他曾经的梦想在灰烬中复燃,随后发表了多篇文艺心理学主题高水平论文。1981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采纳了刘先生首次提出的“美育心理”词条:“美育心理是研究美育过程中师生心理活动的特点、效应及其规律,为美育包括艺术教育科学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建构提供心理学依据。亦即探讨怎样通过艺术、自然、社会等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欣赏力、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同时促进其智力、道德品质行为和身心健康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心理规律,这是为科学实施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家庭美育等,实证美育心理效应和探索美育规律的学科”,这就为美育心理学的创建植下了根。同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将“美育心理学”收录,刘先生担任“文艺心理学”分卷主编。他创建的文艺心理学观点和首次的提出的“美育心理学”概念还被《心理大辞典》《心理咨询百科全书》收录,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可。刘先生的美育心理学事业不断向好,结出累累硕果。先后出版了《文艺心理与美育心理》《美育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纲要》等著作。1986年招收了全国首届以美育心理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美育心理研究”被选为“七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列入国家社科基金,培养了以赵伶俐和李红为代表的国内著名美育和心理学专家学者。他首创性提出美育心理和美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念,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美育心理学学科,对贯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人的理论,起到了丰富、充实、完善的作用。

刘兆吉主编《美育心理研究》,1993年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七五规划重大项目成果,中国当代第一本美育实证研究

刘兆吉先生创建美育心理学和指导团队编写《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文艺心理与美育心理分卷》词条

成为“80后”老人后,刘兆吉先生仍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老有所为、老有创新,关怀后生的科研事业,为研究生授课,撰写回忆录和总结性文章。88岁高龄的他还创造性的提出:“将文艺心理学和美育心理学融合起来,形成文艺美育心理学新学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全民素质服务”。“大器晚成”的刘兆吉先生从74岁高龄开启了美育心理学正式创立、美育心理学研究扩展和美育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融合的再创新学术新生,一辈子活到老,学到老。

刘兆吉先生去世前,书房的书桌上还重重叠叠打开着一大推书,有《文汇报》《光明日报》上关于科学与美学、科学与艺术的文章,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杨振宁做“美与物理学”报告的消息,还有《中国教育报》上关于素质教育、美育的重要文字等等,都打上了一条条红线,那些红色的墨迹还似有水气,闪烁着思想的亮光。

刘兆吉先生离世时,正值中国心理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暨第八次代表大会改选期间,与会人数千余人,盛况空前。消息传来,会场一片静默。大家为这位德高望重,为中国心理学事业,美育心理学学科创建奉献终身的学者肃然起敬。


Copyright © 2021 西南大学科学技术处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10及以上版本或火狐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渝ICP备05006217号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联系电话/传真:023-68251230    邮编:400715


扫码关注「科技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