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技术协会 > 科学家精神 > 正文
戈壁滩上的一颗明珠—记吴明珠院士
发布时间:2023-10-09 17:29:27   作者:唐洁、孔令湫   审核:李雪梅 编辑:张瑞淼   浏览次数:

人物简介

吴明珠,我国著名瓜类育种专家,新疆甜瓜品质改良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立了甜瓜育种和无土栽培的技术创新体系。曾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三农”模范人物等,先后当选中共十三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理想萌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1930年1月3日,吴明珠出生于湖北汉阳。吴家世代书香,祖父吴德亮是晚清进士,是《植物学大辞典》的重要编撰者,表兄吴明复是新中国培养的火箭专家。1938年吴家迁到重庆,吴明珠在重庆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习,1948年又随家迁回了南京。哥哥吴明培从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毕业后在南京教育系统工作,父亲吴子涵在中学任教。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中,吴明珠从小成绩优异,乖巧懂事。父亲尤为重视子女的教育和发展,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英雄的故事,告诫他们以后无论成为什么样的人,都一定要做对社会有贡献,对人类有贡献的事情。从那时起,吴明珠立志要脚踏实地学一个专业,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1950年,吴明珠考入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农科园艺系,待西南农学院成立之后她成为了园艺系果蔬专业招收的第一批大学生。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她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工作,曾两次协助抗美援朝增兵工作,两次参与土地改革工作。西南农学院培养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实干”,老师带头装锄头、挖地。时任园艺系教师的刘佩瑛先生以身作则,每天清晨亲自到天地中观察蔬菜长势。吴明珠把刘老师当成了学习的榜样,她剪掉长发,跳进试验田里播种、施肥。她曾在给刘老师的信中写道“您对我的教育和影响,是我终身难忘的,也是我为人和进行科研工作的准则”。

21岁生日那天,她在日记里写下:“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1953年5月,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吴明珠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西南农学院第一批入党的学生党员。在这样的环境中,吴明珠渐渐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就是培育出优良的果蔬品种,让全国人民都能吃上。

坚定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去

大学毕业之际,在新疆工作的学长学姐们写信回校描述新疆园艺事业的美好,也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到新疆支援园艺事业发展。学校和家人都希望吴明珠留校工作,但她在填写分配志愿表时,坚定地写下要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去工作。她向往到农村锻炼,但未能如愿。1953年7月,吴明珠服从分配到西南农林局经济作物处任技术员。在那里,她工作积极,表现突出。1954年调到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任干事,能在北京工作是许多人的梦想,但是她的梦想却是成为一位真正的园艺学家,到基层、到边疆去发挥所长。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急需各类干部人才。新疆的领导到北京要人才,吴明珠知道之后立即提交了申请。1955年11月,吴明珠如愿坐上了去新疆的大卡车,命运也从那个时候发生了转折。在天安门城楼前,她默默向毛主席像许下承诺:一定要在做出成绩后,再回来见您!

扎根新疆,顶着烈日风沙培育甜瓜

1955年12月,吴明珠开始在新疆乌鲁木齐地委农村工作部工作。新疆瓜类众多,且香甜可口,声明在外。但吴明珠却发现这里的瓜在天然优势下非但产量不高,就连口感也一般。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地依靠传统种植技术,产量、品质都有很大提升空间。经过多次考察,她认定吐鲁番鄯善县盆地是培育瓜种的好地方,于是决定在鄯善县开展园艺工作。

吴明珠说:“想要改变瓜的品质,就必须从培育新瓜种入手,当务之急就是要收集大量瓜果,从中筛选出优质瓜种。”吐鲁番有“火洲”之称,夏季气温超过40摄氏度是常态。这样的高温和高强度的农活,对年轻的吴明珠来讲,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她知道在基层要当好技术员,就得什么农活都得会干,硬是把自己磨练成了一个在高温天气下仍能干农活的“ 农民”。

在吐鲁番,和吴明珠打过交道的老人们回忆道:“能吃苦,老乡都挺喜欢她,但大家不知道这个从首都机关下来的女大学生会留多久。”为了调查、收集品种资源,吴明珠带着几个工作人员,顶着烈日风沙,带着水、盐、馕走遍了鄯善、吐鲁番、托克逊的300多个生产队,收集筛选出了100多份材料,花了2年多的时间,最终收集了44个甜瓜品种,给吐鲁番的甜瓜建立了档案,而这仅仅是培育甜瓜的第一步。老乡们被吴明珠的坚韧打动,给她取了一个维吾尔族名字—阿依木汗(意为月亮姑娘),夸她意志像钢铁一样坚强,干活像公鸡羽毛一样漂亮。

忘我工作,家人是她强有力的支撑

成功的背后,是对家人的亏欠。吴明珠的先生杨其祐是袁隆平院士的同班同学,师从小麦专家蔡旭。他虽然知道新疆种不出小麦,但为了支持爱人的梦想,研究生毕业之后也义无反顾的来到了新疆,成了鄯善农技站第一位研究生。1958年春节,两人借了一间房屋,借了窗帘、桌布结婚了。

1959年吴明珠的长子杨夏出生。为了祖国的瓜果大业,也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她将3个月大的孩子交给母亲带回南京。之后,她更加努力工作,先后用了上万根蜡烛,整理哈密瓜资料500多万字。1965年,女儿杨准在南京出生。放心不下实验,她坐完月子之后,将孩子托付给了哥哥嫂嫂,又一次返回了鄯善,一走就是6年。以至于孩子们小时候都把舅舅、舅妈叫爸爸妈妈,把吴明珠叫“远方的妈妈”。

在儿女的眼中,她是个杰出的科学家,是对社会有很大贡献的人,也是自己童年很少出现过的远方的妈妈。对于孩子的成长,吴明珠亏欠表示:“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但为了祖国的事业,她放弃了家庭,毅然走到最偏远的地方。

信守承诺,用一生收获一点甜

为了信守当初在天安门城楼前许下的承诺,吴明珠一做就是一辈子,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为人民选育优质瓜果。想要培育出最优良的品种,最重要的就是杂交,只有取其优点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这个过程却是极其漫长且未知的,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学识渊博的杨其佑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总是借助专业知识为爱人提供可行性建议。所幸上天也没有辜负这对为人民服务的夫妻俩,吴明珠终于在无数次系统培育中提纯了红心脆、香梨黄和小青皮等优良品种。

1973年,吴明珠带领团队南下,到海南岛开辟“南繁北育”基地。利用海南冬天的光热条件对育种材料进行繁殖,再对后代进行加压筛选,寻找适应性广的材料,提高育种效果。于是,他们春天到新疆选育瓜种,冬天再到海南岛,如此循环往复。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吴明珠成功育成的甜瓜品种有:红8501、红甘露、红芙蓉、黄醉仙。成功育成的西瓜品种包括:新优3号、新优8号、新优9号、新优10号、新优11号。这二十多年里,吴明珠把许多甜瓜和西瓜品种传播到南方各地,使很多瓜农增产增收。

其中新优3号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西瓜84-24,它的亲本选育是在我国西瓜作物上最早采用远生态、远地域、多亲复合杂交、回交手段,并将常规育种和诱变育种相结合,大幅度提高亲本自交亲和力和杂交组配力而获得,这在国内外研究中都属先例。自1989年应用开始,因品质佳、售价高,当年亩产最高超过2000元。到2007年,累计种植面积342.94万亩,产生总计经济效益148.46亿元,新增经济效益72.02亿元。此外,在山东、广西、安徽、湖南等地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三年来,新增纯收入共计476238万元。8424西瓜凭借优秀的品质和低廉的价格,推动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

淡泊名利,将甘甜献给祖国人民

1995年,吴明珠带领团队选育的甜瓜、西瓜实现了一年三季。她培育的甜瓜早、中、晚熟系列品种,种植面积曾覆盖新疆主要商品瓜产区的80%,在吐鲁番、鄯善县等地涌现出一批甜瓜致富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推荐吴明珠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材料上写着:为新疆及全国的甜瓜、西瓜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西部瓜王”;收集整理了新疆甜瓜地方品种,挽救了一批濒临绝迹的资源。

1999年,吴明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吴明珠受到自治区隆重嘉奖,获得50万元奖金。她当场宣布,把40万元捐给课题组,用于优良哈密瓜品种的选育。吴明珠曾说:“如果我育瓜只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早成富翁了。只为个人而奋斗,不会走得太远。一个人的追求,只有和国家、人民的利益一致时,才会得到大家的支持,也才会有动力。”

70多岁时,吴明珠还在和时间赛跑。夏秋在新疆,冬季到海南,天天在瓜地做试验。别人眼里单调艰苦的育种工作在她眼里是莫大的享受。吴明珠这样说:“有追求就会活得很开心。”2009年,吴明珠担任了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后因健康原因,只担任特色甜瓜育种的岗位科学家。直到2017年,87岁高龄的吴明珠才恋恋不舍地放下工作,回到重庆北碚 ,西南大学旁 居住。闲暇时,还是念念不忘要到母校的实验田地里看看瓜果。

60多年来,吴明珠培育了30多个瓜种,把瓜的甘甜献给了人民,将中国特色的甜瓜和完整的育种创新体系推向世界,她被誉为“戈壁滩上的一颗明珠”。


Copyright © 2021 西南大学科学技术处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10及以上版本或火狐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渝ICP备05006217号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南区行政楼一楼    联系电话/传真:023-68251230    邮编:400715


扫码关注「科技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