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技术协会 > 科学家精神 > 正文
厚植教学根基 丰润科研沃土——物理系退休老教授殷传宗故事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27   作者:龚欣、彭腾、刘俊宏、黄鑫梅、汪波   审核:李雪梅 编辑:张瑞淼   浏览次数:


人物介绍:

殷传宗(1932年— ),男,安徽枞阳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多项部省级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重庆市中青年科技专家基金优秀项目二等奖各1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10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获全国老教授协会和重庆市老教授协会先进个人称号。

“何为大学?有大师也,有人才也。”殷传宗谈到,无论何种层次的大学,首要工作是搞好教学,打好学生基础,所谓“基础不牢,一推就倒”。如何提升教学,这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要强、要会搞研究、要会创新。殷传宗一步一步地摸索与实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躬耕于教育科研的事业,成才其自身,育才成栋梁。

厚积薄发,勇于创新

1955年,殷传宗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普通物理研究生班,分配到西南师范学院物理学系任教。1956—195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理论物理进修班学习。历任系团总支书记、校团委代理书记、系党总支副书记,系副主任、主任,《物理教学探讨》杂志社社长等职。担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理事长、四川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西南师范大学校“关工委”副主任、校教授评审委员会委员等工作。先后主讲原子物理学和原子核物理学、物理教学论专题选讲、论文写作等课程。

1982年,在原子物理这门课程的教学基础上,殷传宗把已有的理论结合已有的方法,将物理上的洪德定则和化学上的配位方法嫁接,写出了确定原子基态方法的研究性论文《确定原子基态的具体方法》,用该方法能算出每一个原子的基态。这篇文章在《大学物理》刊物第一卷第11期上发表后,引起了近代物理学同行的关注,近代物理学界围绕这个问题发表了几十篇论文进行讨论,凭借该篇论文殷传宗获得了中国物理学会和《大学物理》优秀论文二等奖。在教学研究与积极的同行反馈中,让殷传宗深刻的认识到了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对此启发颇深。

50岁之际,恰逢不惑之年,殷传宗有了很深的心得,从此瞄准了自身发展的箭靶,破风前行,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工作。1992年《大学物理》第11卷第1期《矢量模型的物理实质》,其中,第9期《核子的自旋-轨道耦合的物理实质》作为优秀论文在《大学物理》上发表,受期刊邀请再写一篇论文即《再论核子的自旋-耦合的物理实质》,该论文发表《大学物理》优秀论文栏目。1993年《大学物理》第12期《核力与强相互作用》等10多篇文章都是在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中做出的创新性工作。这些基于教学研究而展开的科学研究,不仅充实了殷传宗的理论素养,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他教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殷传宗强调教学理念是:“教学研究要源于教学,高于教学,最终要回归教学。”1989年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量子力学中的角动量》一书是殷传宗和夫人林老师在多年原子物理、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等课的教学和核理论科研的基础上编著而成的,同行们评价该书“对教学大有帮助”“填补了国内这一方面的空白”等等。后来,殷传宗还主编了一套《原子物理学》和一本《物理教育学研究》,该书被一些学校作为研究生教材,还作为教育类专著获得了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7年,物理系要求殷传宗主持教改项目《全面优化高师基础物理教学,培养跨世纪的物理教师》,该项目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底,殷传宗主持了教育部重点项目“面向21世纪物理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方案改革和实践”项目。1998年起,殷传宗联系西南地区9所院校与30多位骨干教师,在本项目中提出了在同一培养目标下实施多种培养方案即“一标多案”,以及物理系的五门系列课程所形成的“Ⅲ型结构”,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从一门课程的教学到教学研究的创新性工作,到教材编写的工作成果凝结,再到一门课程研究,而后是物理学科整个体系的建立,殷传宗从中积极有为地做出了自己的探索与贡献。

无论是教学研究还是科学研究,殷传宗认为研究就必须要具有创新性,没有创新性便无所谓研究。殷传宗提出:创新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具有高层次原创性的,即诺贝尔奖级别的创新。这一层次上的创新是在当前环境条件下对超前提出的设想,进行的具有开创性的有效工作。第二层次是在理论或方法上的创新。这一层次是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验对现有理论具有丰富或在方法上有创造性并取得成效的工作。第三层次的创新是用已有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殷传宗强调,新入门的科研工作者在确定科研课题时,要从简单的小问题入手,研究要体现创新性,如此做科研才能千里始足下,积微成著。

求贤若渴,重视人才

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目标,而要培养出人才则需要识才、爱才、培养。殷传宗坚持在教育一线,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建立起了卓有成效地教育理念,即教育既是科学的(有规律性的),又是艺术的(有个性化的、有情感的),目标是人才培养。最初教育部提倡师范院校要讲深讲透讲彻底,然而殷传宗认为这是不利于学生思考的。因此,殷传宗提倡启发式教学(启而不发)、分组学习、分组讨论,通过上课提问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温故知新,目的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成为了殷传宗课堂的一大特色。

“要育才,首要的是爱才,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爱才便要识才,而识才的标准即是德才兼备,如同伯乐识千里马”,殷传宗将培养优秀人才的理念牢记在心。始终心系人才教育,爱才并且善于去发现、培养人才,关注学生的成长;不仅从学习上,而且在生活上各个方面给予学生关心,使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像孟杰同学便是最为特殊的、也最受殷老师关注的学生之一。殷传宗谈到,孟杰同学是物理系82级本科生,考试成绩第一名,但当时孟杰同学由于1400度的近视问题,因此体检不合格。为此,殷传宗和另一个副系主任找到校医院院长谈到:“与搞实验研究不同,搞理论物理近视问题不会影响学习”,后经学院申请才破格录取。

1986年,在重庆市召开的《纪念玻尔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殷传宗与夫人林老师带着孟杰参加会议,遇见了北京大学曾谨言教授。曾老师对孟杰的精彩发言印象颇深,鼓励孟杰去北京大学读博士深造,从此与曾老师结下不解之缘。后来孟杰用了六年时间完成了本科与硕士学业,圆梦北大,将孟杰培养为优秀的人才。

1987年6月,研究生一年级的孟杰受邀参加境外香港举行的《第三届亚太物理国际会议》,并宣读自己投稿该会议的文章,这是极其罕见、相当优秀的。孟杰也成为了母校物理系第一个出境参加国际会议的研究生。为解决路费问题,殷传宗主动向学校申请,帮助孟杰解决了出行问题。孟杰作为杰出校友,现为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对孟杰而言其成才有两步:一是物理系的大学门槛;二是被曾谨言教授赏识。教育与研究相得益彰,有了好的教育,科研沃土才能生生不息。

忠于职守,努力奉献

从来西南师范学院工作开始,殷老师便开始“双肩挑”,搞教学科研的同时,担任了二十六年的物理系系主任职务。1982年在确定原子基态的研究论文发表后,殷传宗参与1984年成立近代物理研究会筹备组,担任筹备组组长。1989年正式成立近代物理研究会,殷老师被推选为理事长每两年主持组织一次近代物理研究会议,直到1996年才卸任,这对近代物理的发展起了一定地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殷传宗在西南师范大学“关工委”任副主任,后来兼考研就业队队长。考研就业队共12名队员,其中有11个人先后完成了12篇教研成果,这11人都先后得到关工委的先进个人奖。殷传宗带领的考研就业队得到党委书记、关工委主任高度赞扬,其工作事迹被投稿至关工委的期刊。1993年殷传宗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还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与重庆市中青年科技专家基金优秀项目二等奖各1项。同年到2012年期间,担任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组理科组组长,学校自考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带队检查五个学院,并进行评估。

1993担任西南大学老教授协会,第一副会长兼秘书长,殷传宗提出老教授学会的宗旨,即为学校服务、为地方服务、为会员服务,即“三服务”精神。殷传宗组织并建立了离退休科研人员研究基金,并提出把西南大学老教授协会作为中国老教授协会单位会员,而后殷传宗一直工作直到2019年才退休。殷传宗先后五次获得了学校科技先进工作者、两次学校优秀共产党员、老教授协会的先进个人与重庆市老教授协会先进个人奖。

殷传宗说:“科研工作者要有着退而不休的精神”。在深耕于教育科研沃土时,殷传宗殚精竭力,大有作为,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在退休的岁月里,殷传宗依然不忘绽放生命的光彩,拾起自己的一份责任,在人生的下半场无私奉献着。

undefined

殷传宗和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凝聚态物理研究生第二党支部

采访小组成员:龚欣、彭腾、刘俊宏、黄鑫梅、汪波(从左到右)

寄语青年

殷传宗寄语青年同学们,一是要加强基础理论(数学和外语基础)或者实验基础(技术基础);二是要亲自动手实践,要有实干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爱才精神,殷传宗强调:“没有奉献的人生是平庸的人生,不要眼高手低,要从小的事情做起,做出成绩”;三是要培养兴趣爱好、强身健体以此愉悦身心、培养思维。科研如同种树,我们同在一片花园里种树,有繁花似锦之处,亦有不毛之地,我们都想要的是那一片欣欣向荣地百花园。我们的未来必将是志存高远、肩负时代使命的未来,我们的青春必将在这个时代里熠熠生辉。

Copyright © 2021 西南大学科学技术处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10及以上版本或火狐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渝ICP备05006217号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联系电话/传真:023-68251230    邮编:400715


扫码关注「科技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