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技术协会 > 科学家精神 > 正文
道阻且长 拼搏不停——软物质科学探索者黄进教授
发布时间:2023-10-31 10:37:11   作者:孔令湫   审核:李雪梅 编辑:孔令湫   浏览次数:


人物简介:黄进,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及高分子学科委员会、纤维素专业委员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高分子材料分析技术与表征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纤维素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造纸学会纳米纤维素及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生物质产业碳中和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重庆英才,重庆海智大使可持续材料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和重庆市科协生物质大分子材料国际研发中心主任。围绕材料来源可持续性及生物质资源化和节省原料轻质化的研究与应用取得系列进展,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军品民口配套项目、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等科研任务。发表SCI论文200多篇,获发明专利授权80余项,牵头主编中英文专著教材7/本,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重庆市产学研创新贡献奖和创新成果一等奖、川渝产学研创新成果一等奖等鼓励。

毅然回渝工作,是科研生涯中的一次冒险

1994年,黄进离渝到武汉大学化学系开始本科学业,凭借出色的学习成绩和科研潜力顺利保研并硕博连读。2003年,黄进在完成了博士学业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进一步开阔视野,提升科研能力。2005年,29的黄进晋升武汉理工大学教授。黄进的科研与职称道路可谓是一帆风顺。但是在任教十年后,黄进做出了一个决定——回到他的家乡重庆,在西南大学重新开始科研工作

这个决定对于黄进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冒险。放下武汉理工大学熟悉的生活环境、完备的科研工作条件、优渥的薪资待遇,回到一切条件都未知的重庆,是他最冒险的选择之一。然而,他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科研事业的深思熟虑。父母在,不远游。其实当时回来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父母年老,回来重庆可以更好地照顾他们;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进入了职业倦怠困惑期,我想通过回到家乡,调整自己,重新找到科研的动力。黄进教授谈到自己返渝的缘由时说。

(求学时的黄进,右二

遵循导师嘱托,明确自身发展目标

到底从何处入手为重庆建设和发展服好务?回渝前夕,黄进教授向导师张俐娜院士汇报工作,问出了心中的困惑和犹疑,张老师笑着说道:重庆在高分子学科和产业方面相对国内其他地区来说是比较薄弱的。你要脚踏实地,为学科建设服务,为地区经济服务,更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做好知识运用与技术成果转化,让科学研究有价值。导师的谆谆教诲让黄进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决定从建设高分子学科入手,立足产学研模式的探索,从而服务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

提起恩师,黄进感慨万千,他说:张老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53岁评上教授,70岁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她带给我的影响体现在生活科研中的方方面面。尽管有先生引路,但黄进深知他的每一步路还需靠自己去走。2015黄进正式入职西南大学并迅速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他首先立足于教学科研本职工作坚持科技创新和教书育人;其次坚持绿色化,不忘科研的初心和使命是要让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不冒进,不盲从,用心观察之后再作选择下力气,黄进面前的科研道路明朗了起来。他的决定,不仅让他个人在科研领域有了新的突破,也为重庆地区与武汉地区的软物质科学领域的合作搭建起了一座桥梁。

坚持立德树人,探索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一名高校一线教师,黄进坚持立德树人,主动思考融入新战略任务承担者的角色在学生科研指导工作中,时刻关注学生科研动态,避免学生在科研道路上偏离方向。进教导学生静心科研,深入思考科学问题,理清逻辑关系,搭建框架,分析原理方法,应用对口。同时,他因材施教,针对性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从新闻稿文字排版、论文逻辑构思等细节把控,以身作则告诫学生细节决定成败

为了推进西南大学化学学科从师资培育为主注重理科理工融合面向产业技术的人才培养转型,黄进与企业签署协议,成立了安全防护化学材料西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生产实践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提及课题组的科研新动向,他指出科研工作是为社会发展服务,以应用为导向,科研才能更有意义。

黄进不断探索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办面向生物质产业领域的“碳中和技术创新创业大赛”、面向前沿科技并协同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纳米产业技术创新专业赛)的“西部纳米技术创新创业大赛”。注重学生参与其中的过程培养,使学生能对科学技术研究如何面向市场,有所感受、有所启发。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增加角度,拓宽思路,提高效率。利用创新创业大赛和新型研发机构促进人才培养,并以此促进经济效益增长形成社会效益。

搭建科研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黄进积极推进高分子学科的发展,创建了重庆地区软物质材料化学与功能制造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从学科布局出发优化高分子学科的课程设置,持续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企业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坚持国际化发展先后同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建立了国际联合实验室。

他积极与学生探讨课题,推进与公司合作建设科研平台,促进课题新方向的发展,并取得一些成果如在负泊松比超结构材料新方向,在面向生物经济的生物制造板块共同探索生物基新材料的自主创新体系和有效成果转化模式纤维素纳米晶新材料及其先进应用研究形成国际国内影响力,获得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为了做好技术供给,解决个体自由创新科学研究的技术集成组合这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黄进将商务理念融入加速技术成熟应用的过程,走好技术成果适应产品制造、满足应用需求的从技术到工程、从研究到应用关键一步,许多新成果实现了卡脖子材料技术的进口替代,细化方向形成了自主创新体系。

致力科学普及,履行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

针对当前教育与时代发展的供需问题,黄进认为当代教师需要探索从基础知识掌握者向知识创新运用者的人才培养新机制与新模式。黄进教授说道:作为中国科协的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亲历多届重庆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希望将大赛过程的感受与思考,创新知识传播和科学思维引导建设的方式与大家分享探讨,为国家在新环境下教育科技事业的进步尽一份力。他以雏鹰计划项目、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为契机,通过学术讲座、趣味活动、现场演示实验等形式开展教学探索和实验教学,将纳米科技的科普拓展到社区、中小学、企业中把科普普及、知识传播与教育教学相适应,不断夯实各类创新活动基础。

尤其是创新知识体系跨学科、多领域的关联交叉架构、科学思维逻辑性等培养和建立的教育教学方法,关注知识高质量有效获取方式与现今信息海量、更新迅速及传播方式多样性之间的匹配性。此外,黄进教授创建生物质产业碳中和技术创新联盟等平台,有效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对应的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拉动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创办西部纳米科技、碳中和技术等主题的创新创业大赛形成引和推的平台,努力贡献重庆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今时今日的成果源于多年积累,为推开这扇大门,黄进教授已科学探索二十余载。黄进教授认为,做研究和学知识应该是终生过程。科学研究就像是跑一场马拉松,每一项论文专利成果只是一场短跑,短跑冠军不一定能在马拉松比赛中跑在最前面,关键是看整个赛程有没有不懈地努力。时间不曾停止,四季依旧交替,不变的是黄进教授那颗拼搏进取的心。道阻且长,行将必至,仍然在科学探索和实业报国的漫漫道路上上下求索


Copyright © 2021 西南大学科学技术处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10及以上版本或火狐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渝ICP备05006217号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南区行政楼一楼    联系电话/传真:023-68251230    邮编:400715


扫码关注「科技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