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 > 首页栏目 > 科研成果 > 正文
Global Change Biology|生命科学学院李昌晓教授团队研究揭示功能多样性对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机制
发布时间:2025-03-14 17:57:46   作者:吴园园   审核: 编辑:李翠婷   浏览次数:

近日,生命科学学院李昌晓教授团队研究揭示功能多样性解释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亚热带森林碳储量是多种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生物多样性属性(如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林分结构多样性),以及气候、地形和土壤特征等环境因素。生物多样性一般通过两种主要机制(生态位互补和选择效应)影响森林碳储量。然而,这些机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参与亚热带森林碳储存的相对重要性尚不清楚。

李昌晓教授团队评估了三种亚热带森林类型(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的多样性属性,量化了森林地上、地下和系统总的碳储量。通过研究森林多样性与碳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因素对这种关系的影响,深入探讨了亚热带森林碳储量的维持机制。研究发现,阔叶林更有利于碳储量的创造。在亚热带森林中,地下碳是碳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大。功能多样性对地上碳储量和系统总的碳储量的影响最强。研究发现,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与碳储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位互补和选择效应有助于碳的固定,其中选择效应更为突出。

基于研究发现,建议造林政策应优先考虑增加阔叶树种以提高森林的碳储存能力,同时高度重视林下植被(包括灌木和草本)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西南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吴园园为论文第一作者,李昌晓教授为通讯作者。本研究还得到了博士后郑杰、博士研究生何欣芮、硕士研究生高洁、刘小琳、陈洋溢和刘俊臣的积极参与。本研究受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外国青年人才计划、中央林业改革发展资金项目、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科技项目以及重庆市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gcb.70120

Copyright © 2021 西南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10及以上版本或火狐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渝ICP备05006217号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南区行政楼一楼    联系电话/传真:023-68251230    邮编:400715


扫码关注「科技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