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特写】 缅怀袁隆平院士 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技术处全体教职工悼念袁隆平院士

文字:谢珍 编辑:黄斌 复审: 终审: 发布时间:2021-05-24 点击数量:

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我们一定会继承您的梦想,袁老,您放心!!


     


524日上午9时,科学技术处全体教职工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袁隆平院士的雕像前举行悼念活动,深切缅怀“杂交水稻之父”、西南大学杰出校友袁隆平院士。

我们学习袁隆平院士,就是要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今天,学校正在举全校之力,建设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装置,服务国家生物育种战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袁隆平院士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的科研精神、浓厚的家国情怀,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做好科技管理服务工作,为建设科学装置,服务国家打好种业翻身仗战略,贡献我们最大的力量!袁老一路走好!

     科学技术处全体教职工向袁老雕像敬献鲜花表达哀思。

(摄影:周昌华)


学习交流发言:

张莲:

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却朴实得像个平凡的农民。不同于别的院士坐在室内、享受国家的津贴,袁隆平是实实在在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在田里劳苦了一辈子。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太多的困难,遇到过太多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拥有博爱,宽厚的胸怀,怜悯苍生,以己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他用粗糙的大手抚过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倾诉梦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种植杂交水稻后,产量大增,获得了全国无数农民大力称赞。之后,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引进种植。杂交水稻,养活了中国,养活了世界。袁老说过,他信奉这样一条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他对名利的淡泊与对本业的钻而不倦,让人感动!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说他拯救了世界也并不为过。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是他泽被苍生的胸怀。直到他临终之际,他都依然牵挂着田里的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在我们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的完成每一项工作,不断提高、充实、完善自我,在精益求精中播种希望,在拼搏奋进中耕耘梦想!为我校科研工作的不断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谢珍:

袁隆平院士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深深的感动了我,作为年轻一代的科管人,要把学习袁老一辈子兢兢业业专注一件事,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同时,要把珍惜每一粒粮食拒绝餐桌上的浪费作为向袁老致敬的最好方式。

 

李雪梅:

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学习他的孺子牛精神,心怀苍生不懈奋斗。学习他的拓荒牛精神,矢志不渝敢为人先。学习他的老黄牛精神,辛勤耕耘不辞劳苦。

 

李翠婷:

袁老离世之后,我才主动了解了他在杂交水稻的成就及其对中国人的意义。一位高龄仍然躬耕田野的科学家已足以获得我的尊重和仰慕,更何况他的成就如此瞩目。听闻上百万长沙市民自发悼念袁老,几度落泪。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最后的赞歌也理应由平凡又伟大的人民唱给他听。

 

谈娟:

多雨的季节终将预示着不平凡的事会发生,522日,我们敬爱的杂交水稻之父、杰出校友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仙逝。为再次追思缅怀袁隆平先生,528日,我参加了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主办的 向袁隆平院士学习 勇攀科学技术高峰专题学习会。会上,何光华教授为我们讲述了袁先生与学校之间的故事,有这样一位师兄,让作为西南大学本硕博毕业的我无比自豪。在何教授讲到袁隆平精神时,我已然包不住自己的泪水,我们要学习他胸怀祖国、一生为民的坚定信念,学习他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永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虽然我现在不在科研一线了,但我会将袁隆平精神带入我现在从事的科研管理工作,不畏艰辛、执着追求、迎难而上,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为学校争创世界一流高校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彩彬:

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袁隆平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时代会永远记住这位为战胜饥荒、救死扶伤而奋斗终身的科学家。袁隆平走了,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科学家精神。袁隆平院士以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以开创性的研究,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以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对科学家精神作出了最生动的诠释。

我们对袁隆平等老一辈科学家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们身上的这份科学家精神传承下去,脚踏实地将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实践工作中,并造福于更多的人。

 

周昌华:

袁隆平院士扎根于大地,对事业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执着值得每一个科研人员学习。

 

孔令湫:

我有一个梦,叫做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袁老先生的禾下乘凉梦让我们端上了铁饭碗,先生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我们要接下这颗种子,生根发芽,为祖国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延伸阅读:总书记为何要求向袁隆平学习?(央视网)



  • 附件【9484297】已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