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院刘小锐副教授、何荣幸教授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机空穴传输材料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文字:王瑞钦 编辑:倪九派 复审: 终审: 发布时间:2023-02-06 点击数量:

近日,化学化工学院“能量转换先进材料化学实验室” 在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Side-Chain Methylthio-Based Position Isomerism of Hole-Transport Materials for Perovskite Solar Cells: From Theoretical Simulation to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的研究论文 (DOI: 10.1002/adfm.202213843)。西南大学为该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我校刘小锐副教授为最后通讯作者,何荣幸教授、材料与能源学院吴飞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共轭有机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HTMs)在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光电转换效率(PCE)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PSCs器件中,受到钙钛矿与空穴传输层之间的电荷复合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器件效率的提升。设计寻找新型空穴传输材料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深入理解分子结构-性质-器件性能之间的固有属性关系对HTMs的开发尤为重要。

 

 

为了深入理解分子异构化的结构-功能-性能的相关性,该工作在基于咔唑-芳胺衍生物的分子侧链上不同位置引入甲硫基(-SMe),构建了三个异构体分子(RQ4、RQ5和RQ6)。利用DFT、TD-DFT和Marcus理论,模拟了它们的几何结构、前沿分子轨道能级、光学吸收和空穴传输等性质。基于量子化学的从头计算方法,构建了钙钛矿/RQ4-RQ6界面模型,模拟了界面电荷转移和钙钛矿/ RQ4-RQ6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异构体能表现出相似的前线分子轨道能量和光学吸收性质,但是这些异构体在空穴迁移率和钙钛矿/RQ4-RQ6界面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为了验证分子设计策略和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合成了分子RQ4-RQ6并用于制备PSCs器件。在相同条件下,相比异构体RQ4和RQ5,基于RQ6器件的PCE明显提升,并优于典型的Spiro-OMeTAD的器件效率。RQ6在PSCs器件中的性能提升主要归因于其良好的空穴提取、高空穴迁移率、强界面相互作用以及在钙钛矿/HTMs界面处的有效电荷转移。实验现象与理论模拟结果一致,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该工作提供的侧链官能团异构化策略是获取潜在HTMs的有效途径。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213843

 


  • 附件【adfm】已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