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邓成荣教授在新强子态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文字:邓成荣 编辑:桑文龙 复审: 终审: 发布时间:2022-09-09 点击数量:

近日,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邓成荣教授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朱世琳教授在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 Bulletin上发表研究论文《Decoding the double heavy tetraquark state Tcc》。西南大学为该成果第一完成单位,邓成荣教授为第一作者,朱世琳教授为通讯作者。

2022年,LHCb合作组在Nature Physics报道了包含两个粲夸克的Tcc四夸克态, 它的质量比D*+D0低273keV, 宽度为(410±163)keV。根据不确定性原理,窄宽度意味着具有较长的寿命。Tcc的质量,宽度和衰变行为均提示它很可能是一个类似于氘核的松散分子态。Tcc是人类首次发现包含了两个粲夸克的奇特强子态,它的独特的性质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低能强相互作用。

重子和介子的颜色结构是唯一的,但多夸克态具有丰富的颜色结构,含有丰富的低能强相互作用信息。四夸克态具有diquark构型和分子态构型两种颜色结构。diquark构型涉及一对颜色三维表示的正反diquark和一对颜色六维表示的正反diquark。分子态构型涉及一对色单态介子和一对色八重态的介子。在之前分子态构型的基础上,邓成荣教授与合作者讨论了隐色道的贡献,把分子态波函数分解成系列diquark构型波函数的线性叠加,讨论了这两种构型描写Tcc的等价性,比较了各种“好”和“坏”diquark的贡献,指出真实计算中导致潜在差异的物理根源,促进了Tcc内部结构的理解,指出很可能存在结合能更大的紧致Tcc四夸克态。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和西南大学人才启动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2.06.016


  • 附件【gxplcidvjb】已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