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ure Communications|地理科学学院曾思博、蒋勇军教授团队研究揭示全球碳酸盐风化碳汇(岩溶碳汇)对全球绿化的响应与机制

文字:地理科学学院 编辑:李翠婷 复审: 终审: 发布时间:2025-03-19 点击数量:

3月16日,地理科学学院曾思博、蒋勇军教授团队在自然期刊旗下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全球绿化逆转了升温对碳酸盐风化造成的负面影响》(A greening Earth has reversed the trend of decreasing carbonate weathering under a warming climat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过去几十年全球植被绿化促进了碳酸盐风化即岩溶作用产生的大气CO2捕获,同时证实了未来全球岩溶区的生态修复工程或可成为调控岩石风化碳汇的潜在抓手,这些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



大陆岩石风化是调控全球气候的重要地球化学过程,碳酸盐的风化(即岩溶作用)由于其快速的动力学特征,可在短期高效产生大气CO2(即碳汇)的捕获。近几十年,全球许多地区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产生了重大的生态效益,如植被绿化以及生态系统碳汇的增加。碳酸盐的风化过程与地表植被变化紧密相关,近年来全球一些案例研究发现植被绿化或许与碳酸盐的风化强度变化有关,但一直缺少研究系统评估全球植被绿化对碳酸盐风化(及其大气CO2捕获)造成的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地理科学学院岩溶研究团队评估了过去近40年中国西南以及全球岩溶区碳酸盐风化强度与相关碳汇通量,发现这些地区的碳酸盐风化强度(以[HCO3-]为指示)与植被绿度变化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国西南岩溶区在植被绿化的驱动下,碳酸盐风化产生的[HCO3-]和碳汇通量分别增长5.8%和6.1%,同期全球碳酸盐岩区绿化导致的[HCO3-]上升达2.4%。此外,研究团队进一步揭示,未来全球的持续暖化将对碳酸盐风化强度产生负面影响,而植被的持续绿化与生产力的提高或可逆转这一趋势。

这些发现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发表,西南大学为论文完成第一单位,曾思博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合作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该研究得到了西南大学2035科技先导计划项目、重庆市科委院士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大力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7899-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