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风传承系列活动之十一】“一稻济世,万家足粮—袁隆平院士”科学家故事走进王朴中学

文字:孔令湫 编辑:孔令湫 复审:李雪梅 终审: 发布时间:2023-10-13 点击数量: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袁隆平

20231012日下午,由重庆市北碚区科学技术协会、西南大学科学技术处科协教师教育学院主办,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与未来科学教师联盟联合承办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科普宣讲会在重庆市北碚区王朴中学校如期举行。本次科普宣讲会主题一稻济世,万家足粮——‘科学家精神进校园’之袁隆平袁隆平院士科学家精神宣讲团队主讲,为王朴中学的学生介绍袁隆平院士的科学研究事迹,讲述静心笃志、真抓实干、敢为人先的科学家精神,让学生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升科学知识水平,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未知世界。

讲演从西南大学隆平楼和《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塑像引入通过袁隆平院士的两个梦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向同学们讲述袁隆平院士的一生从小立志学农的袁隆平,满怀期待,进入了西南农学院攻读农学专业。众多的兴趣爱好,为袁隆平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职业可能性,他差一点进了国家游泳队,他差一点当上空军,体现了他全面发展的探索精神

然而就是两个“差一点”,让袁隆平走了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毕业,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教书,他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科研。最初,袁隆平按照当时学术界推崇的苏联主流学说做了三年研究,结果却是一无所获。这一个个荒诞的实验结果也让袁隆平对这套主流学说产生了怀疑。转而开始研究早在大学便接触过的孟德尔和摩尔根基因遗传学说,在当时众人都信奉的苏联主流学说中冒险逆行。在迷信权威和探索真理之间,袁隆平选择了后者体现了他敢于质疑权威的批判精神。

培育杂交水稻,是一项公认的世界难题,国际上许多先后有此设想的研究人员都对此丧失了信心。但袁隆平却鼓起勇气踏上了前人没走过的路,揭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序章。烈日当空,骄阳似火,袁隆平在茫茫稻田里,将身体弯成90°,脚踩污泥,手持放大镜和镊子,逐株逐穗寻觅那种神奇的“不育”穗株……体现了他长期躬耕田野务实精神。

1961年发现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水稻,到1976年杂交水稻传播全国,袁隆平一共走了15年。然而袁隆平始终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他继续努力推进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他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不断探索新的育种方法和技术,为杂交水稻的全球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他攻坚克难的追梦精神。

在了解袁隆平院士的故事后,同学们也对科学家精神有了更深的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团队还设计了趣味串珠小实验同学们化身“小小科学家”体验袁隆平院士研究工作的一环,去了解体会寻找优良种子、培育杂交水稻的不易激励他们学习袁隆平院士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的精神

敢于质疑权威的批判精神;全面发展的探索精神;长期躬耕田野的务实精神;攻坚克难的追梦精神,正是袁隆平带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而我们也应该传承袁爷爷的精神,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跑出新时代青少年的最好成绩


最后,在同学们的掌声与笑语中,本次西南大学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