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0日,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七部委联合发布《2023年度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名单》,全国147家单位入选, 学校申报的袁道先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成功入选,成为本次重庆市三家入选单位之一。近日,学校收到了中国科协寄来的基地牌匾。
袁道先,浙江诸暨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水文地质学家、岩溶学家,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西南大学教授,博导。他潜心学术,把地球系统科学引入岩溶学,创立的岩溶动力学理论,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理论支撑;创新性地提出“岩溶形态组合”方法,推动了全球岩溶对比研究;提出岩溶生态系统理论和石漠化的科学定义,并应用于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推动我国西南300多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通过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开拓了岩溶学的全球变化研究新领域,让“岩溶碳汇”成为国家碳达峰行动方案重要组成部分。袁道先带领团队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落户桂林。他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提供卓有成效的理论支撑和科学指导,促成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成功。
出版专著及教材18部,论文394篇,曾获得国际和省部级及以上奖项10余项。其中,1996年,他获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主席奖,是迄今唯一荣获该荣誉的中国科学家。2022年,荣获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岩溶委员会终身成就奖。2023年5月,荣获2022年度广西最高科学技术奖。
自2000年被引进到西南大学以来,他带领以岩溶动力学为研究核心的学术团队,为我校学科发展和平台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我校成功申报重庆市高校第一个自然地理博士点、自然地理博士后流动站、地理学一级科学博士点和地质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重要学术支撑,是我校获批金佛山省、部和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平台与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团队。他培养的国内外青年人才,大多成为岩溶研究的中坚力量。自担任西南大学研究生导师以来,已培养博士后11名,博士研究生34名,硕士研究生64名。
袁道先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由喀斯特科普展览场馆、喀斯特野外观测研究站组成,包含西南大学天文地质馆、西南大学地理文化园、金佛山野外观测研究站等基地单元,基地建筑面积约5000平米。以金佛山、芙蓉洞等野外观测站建设为起点,从2001年筹建,以袁道先院士科学家精神传播为主线,于2008年建成西南大学天文地质馆,2019年建成西南大学地理文化园。喀斯特野外观测研究站于2021年10月获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基地以宣传袁道先院士科学家精神为主要内容,分为“好奇小孩和他的远大理想”、“献身国家建设,从事地勘地调”、“实践出真知,提出岩溶动力学理论”、“心怀民生,服务社会造福百姓”、“立足前沿,引领岩溶学发展”、“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六个板块,介绍我国一代岩溶学大师袁道先院士的科学事迹、学术思想和科学家精神风范。
基地陈列有(1)数百幅有关他科研工作和日常生活的照片,从成昆线的野外调查到西南大学的研究工作,从西南岩溶石山治理到地下河保护,从力推“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到国际岩溶中心落户中国;(2)相关科研成果及荣誉,从中国岩溶研究走向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的项目任务书,到获得多个奖项的珍贵照片等;(3)野外观测调查工具及采集样品展示;(4)野外考察现场音视频及报道。
基地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管理体系,拥有一支由6名常驻讲解员和20余名讲解志愿者组成的专业讲解和科教普及与体验团队,累计开展宣讲活动与科教普及与体验活动600余场。已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教育场所,同时也是在校大学生、校外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
基地协助国内主流媒体发表十数篇宣传报导袁道先科学精神、科研历程等的通讯报导。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使“走近科学家,学习科学家”正成为广大青少年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