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秀锋副教授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

文字:科技处 编辑:科技处 复审: 终审: 发布时间:2018-07-16 点击数量:

7月12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Nature)发表题为《中国对国家土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紧迫形势的响应》(China’s response to a national land-system sustainability emergency)的研究论文,这一成果由来自三个国家(澳、中、美)的16家科研机构的19名研究人员合作完成,我校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孙秀锋为该研究的核心骨干,并列第三作者,西南大学为并列第三作者单位(3/19)。

当前我国发展模式已从“以经济和社会目标为中心”转向以“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为中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综合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等长期困扰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三农”问题,才能对中国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才能真正实现联合国的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此,研究团队历时两年,收集分析数万个数据,科学地审视了中国16个旨在提高环境与民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研究发现,自1998年起,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急剧增加。至2015年,这16个工程在6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占中国国土面积的65%)共投资了3700亿美元,并调动了5亿劳动力参与其中。这一努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史无前例的。

                  事件时间表主要政策/社会经济事件时间表(红色标记),环境灾害事件(蓝色标记),16个主要可持续发展工程响应(绿色标记),以及人口、经济发展(GDP)轨迹

该研究是首次全面的科学的收集、整理、审视中国16个可持续重大工程,并把政策、投资、生态环境评估和人类福祉诸方面相结合,全面、严谨、公正地进行了可持续发展评价与总结。研究认为,尽管存在一些负面效应,但整体来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投资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

该本研究将对其他国家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如《Nature》的几位审稿人评价,该研究是“富有雄心的、及时的、全面的和复杂的”,是“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的一次伟大尝试,以展示中国在可持续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值得更多的承认并为其他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文章说明,生态文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该研究是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及西南大学的青骨干留学项目支持下完成,体现了我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280-2



  • 附件【phqntqevss】已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