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书育人讲奉献 家风赓续守丹心——记西南大学刘勤晋教授

文字:张宇昊、吴俊平、刘秋艳、夏杨毅、孙康 编辑:孔令湫 复审:李雪梅 终审: 发布时间:2023-06-21 点击数量:

 编者按:当前,学校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中国科协学风传承行动的支持下,学校科协推出《学风传承 讲述西南大学科学家故事》栏目,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树立典范楷模,宣传科研榜样,讲好学校科学家故事,涵养优良作风学风,敬请关注。

 

乘风时代,立许国之志。心怀农业,泽民生为任。一茶一世界,开茶业科技先河,守中华文化本源。刘勤晋先生,他严谨治学,为国家茶业发展“擦亮视野”。他潜心钻研,让中华文化风靡世界。几十载杏坛育人,他用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刘勤晋先生,教育家和知名学者,他不仅在教育事业有着突出的成就,也是一位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科技工作者。

个人简介

刘勤晋,男,出生于1939 年7月,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60年毕业西南农学院园艺系留校任教。1978 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进修,1985 年赴日本静冈大学农学研究科访问学者,曾先后赴韩国、日本、泰国、越南及我国台湾、香港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刘勤晋从事茶学专业,主攻农产品加工、茶叶加工与茶文化方向。先后为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本专科生讲授“制茶学”、“制茶技术理论”与“茶文化”等课程。累计培养博士生11名,硕士生73名,外国留学生4名1991 年和1996 年两次荣获“国家科委全国星火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2年荣获“农牧渔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8年荣获农牧渔业部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励,1994年荣获四川省支持企业科技进步优秀工作者称号,1980—1997年先后主持的11项科研项目,其成果荣获国家科委、农业部、四川省政府、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978—1998 年,20年中有14 篇文章获国家、部、省、市优秀学术论文奖。

家风赓续恪守丹心

“宽仁厚德,覆载所以长久”“勤职业,修心术,何患饥寒?”这是在清代中期被誉为“川西夫子”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大师刘沅,所写下的《豫诚堂家训》。“刘沅是四川‘槐轩’学堂的创始人,也是我的高祖父。” 刘勤晋先生说道。《豫诚堂家训》是刘沅一生教学思想和理念的体现,对后人影响至深。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道”光芒闪耀至今,薪火相传,源自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坚守和无私奉献。秉承高祖宏志,刘勤晋先生恪守家训,薪火相传,教书育人。

成都双江刘氏后人大多恪守家训,试以宗师、大家、名家为尺度,传世著述为依据。

刘勤晋先生,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生执着追求,48岁时还出国留学,师从著名的茶化学家伊奈和夫。回国前,日本企业曾开出高薪挽留,但他选择了回国,因为“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需要我的地方。”先后获得农业部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刘勤晋先生,恪守家训,薪火相传,教书育人。坚守祖辈“成己成人,功夫全在大学。道在深造,功在返求”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把这份教育情怀代代传承。

茶学专业的开拓者

1960年,刘勤晋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并留校任教,从事茶学相关研究。1983西南农学院成立了食品科学学院,成为了农业部系统下最早成立的食品学院,刘勤晋任第一任食品科学学院院长。食品科学专业与茶学专业均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专业。 1987年,刘勤晋获批到日本静冈大学访学进修,师从的茶化学家伊奈和夫。刘勤晋在制茶和茶文化方向深耕和成果,获得日本茶行业同行认可,日本企业曾开出高薪挽留,但选择了回国,因为“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需要我的地方。”

刘勤晋长期从事茶学专业的科研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农产品加工、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以及茶文化。在教材建设方面,当时茶学专业类教材稀缺,刘勤晋作为编撰出版规划了多部教材和专著,主编高等学校教材《茶文化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茶馆与茶艺》、《中国普洱茶之科学读本》、《学茶入门》、《茶·茶文化·旅游》论文集等。参编教材《制茶学》、《茶叶加工学》、《软饮料加工工艺学》、《茶叶市场贸易学》、《制茶技术理论》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刘勤晋十分重视产业技术的研究,并注重与产业结合,在果蔬加工、果蔬贮藏和茶叶加工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承担了多项省部级项目,为我国食品与茶叶工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刘勤晋在社会服务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1988年,刘勤晋、龚正礼主持的“‘龙都香茗’特种花茶开发”研究项目,其成果获四川省自贡市重大成果三等奖,1989 年该研究成果又获四川省乡镇企业新产品一等奖和全国星火成果金奖。1992年,刘勤晋主持的“龙都香茗系列花茶生产技术开发推广”项目,其成果获四川省星火科技三等奖。刘勤晋主持的“重庆市出口优质红碎茶规范化生产技术”项目,其成果获重庆市农委新技术示范推广三等奖。1993 年,刘勤晋、陈宗道主持的“巴山富硒茶系列产品开发研究”项目,其成果获四川省星火三等奖。

助力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推广

已在耄耋之年的刘勤晋先生仍然活跃于茶行业中,助力茶产业的发展和茶文化的推广。刘勤晋先生现任重庆古茶树研究院名誉院长、福建漳州天福茶学院校长、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福建武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研究所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勤晋先生今年推出《学茶入门》图书,是老茶人送给新茶友的礼物,从茶的起源到六大茶类加工,茶科技、茶文化、茶产业立体呈现,从茶的品饮到三千年中华茶文化,科学性、实用性、人文美学完美兼顾。

重庆南川金佛山野生古茶树,生长在海拔1200米以上,是重庆特有的古茶树群。在刘勤晋先生的推动下,南川成立了专门的团队,对辖区内的古茶树进行了全面摸底。刘勤晋先生辗转10余小时到达了海拔近1500米的兴星村(如今的茶树村),发现了19000多株古茶树,其中17000多株生长在德隆镇。德隆镇的古茶树主要分布于茶树、陶坪、隆兴、银杏4个村,其中茶树村最多,有15000多株。茶树村还发现了一株2700多年的古茶树,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专家认定为已知最古老的茶树,被誉为“茶树鼻祖”。“金佛山野生古茶树是仅次于云南野生大茶树群的又一野生大茶树集聚地。”刘勤晋先生介绍道。千百年来,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共同作用促进了茶树的进化;茶树异花授粉的特征,造就了南川古树茶的18个品系;其叶片肥厚、芽体壮硕,营养丰富

在刘勤晋先生的带领下,围绕南川古树茶选种育种,持续开展基础研究,为南川金佛山古树茶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基础,一片“大树叶”逐步成长为年产值1.5亿元的“大产业”,让古茶树变成了“摇钱树”。今天,在茶树村嘉木源大树茶博物馆,陈列着当年刘勤晋先生率队到达茶树村的一张老照片。刘勤晋先生的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并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茶叶的世界里,他淡泊宁静。在育人的大浪中,他敢于担当。海有舟可渡,山有径可行。刘勤晋先生扎根田野,把毕生心血和满腔热忱播撒在祖国大地,大力促进茶农增产增收,广泛传播中华茶文化,倾尽心力培养优秀学生,为教育事业、科研事业和社会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